2013年5月15日 星期三

目前就IBM/Oracle Server 發展趨勢心得

上上星期參加 IBM PureSystem 的研討會,今天參加 Oracle Database Appliance研討會發現以下:

 

1. 以往流行的刀鋒(Blade)伺服器(意指:針對 Server(CPU+RAM)的配置),System manager 可以像堆積木似的安排自己的 resource,不夠時再採購Blade。現在進化為 Server+Storage,以IBM PureSystem而言不叫Blade了,改為機箱(Chassis)。Chassis裡可存在 Server+Storage,而且所有的線材、插孔都做在前方,方便管理。

2. 強調從上到下的整合 Application > Middleware > Database > OS > VM > Server > Storage

以IBM Solution而言:
Application > Middleware  : 屬於PureApplication
Database : 屬於PureData
OS > VM > Server > Storage : 屬於PureFlex

IBM 的產品線較為模組化,每個Pure系統有不同的搭配,以因應不同的系統要求

以 Oracle 而言:
今天聽到的ODA Solution,他的整合強調的是:簡單、出機就能使用,不需要太多的config,除了和EBS的整合,ODA也和SAP整合,只需從SAP官網 Download SAP patches for ODA, apply patch後再把SAP application install即可使用。

3. 強調VM應用:
IBM Solution 著重在VM的配置、規劃、應用(可以把VM環境當成生財工具納入IT Policy中,也是滿好的Idea); Oracle 著重在VM的快速部屬。

4. SSD 的應用:
SSD 可以視做為了解決 DB performance issue solution (for Redo log usage),之前的經驗 Redo on SSD會有 Ora-00600 的風險。

5. 管理介面是IBM Solution的一部份:
IBM 在管理介面上下了很大的工夫,讓System Manager可以直觀的發現問題所在,也提供許多配套Solution;Oracle 在這塊就沒有什麼著墨。

沒有什麼是不能變的

最近美股、台股、日股,一片漲聲連連,但是身為IT service provider身份的我們看到的卻是不同的景象。

我看到:
﹣ ERP 市場的飽和
    無論是SAP, Oracle都面臨差不多的情況,客戶對產品也都有一定程度了解了,會到我們手上的東西,都不簡單,大多是整合的Solution。

﹣ 企業對IT的投資保守
     是否,景氣變好的現象,企業的投資就會轉向到其他方面?這還需要觀察,目前只經歷 2009年金融海嘯的不景氣以及現在的情況。

﹣ 對投資的導向轉至分析領域
     Wired 這本雜誌裡看到的處處是生機。


不管Big Data是被炒作出來的,或是如何發酵,現在看到的態勢,許多指標都導向那裡去了,我的方向也會跟著轉,在把本業顧好的前提下,我也會開始玩Big Data/Cloud Computing 相關東西

可能會先著手:Hadoop/NoSQL

找書去!!!

2012年7月9日 星期一

Tuning is art, isn't ?

以前,當我還是菜菜鳥時,教我們Oracle的老師就對我們臭屁:我啊,之前去幫客戶tune一支程式,本來要跑20小時的,每個高手都束手無策了,但是,經我調教之後,20分鐘就跑出來了。

當時,全班讚嘆聲不斷,我小小的心靈更是覺得自己找到明師了,我的DBA前途有指望了!

後來,我們常聽到的一句話是:哎...Tuning 真是門藝術啊,可不是嗎?

當我再長大一點,自己也要負責tuning工作時,當時我的想法是,這可是藝術家等級的工作耶,我只是一個剛出道的DBA,我不會啦.....但是,老闆才不管你會不會,去做就對了。所以,同事像是行雲流水的畫出一幅幅美麗的畫,我也跟著畫,只是,人家畫的是大師級,我畫的就像是幼稚園級。

對於一直畫幼稚園級畫作的我,很不能理解,平平都是人,怎麼會差那麼多?我讀了很多書,嘗試去揣摩前輩的想法,我終於了解了:同樣一個知識,在不同的情境下可以採取不同的手段,這些知識在大師級的Consultant心裡,不再是死板板的教條,知識可以變身成變數、可以變身成實驗的假設、可以變身成SOP,要怎麼變全在大師的心裡,無招也是招,Tuning is art, isn't ?


你可能會問,那要多久才學得會啊?那我可能要反問你了,畢卡索學多久才會畫畫的啊?

正所謂,只要有心,人人都可以是食神。


當你學會時,自己就會知道了。

2012年7月8日 星期日

Email 很好用?!

Email 這個工具很好用沒錯,但是,在一個大組織中,什麼都用email來來去去,就會造成很大的問題,你以為大家都達成共識了,都在同一條船上了,真的是這樣嗎?


發Email的心法就是:要先考慮接收端的狀況。


這很難,因為畢竟你/妳不是接收端使用者肚子裡的蛔虫,所以我整理以下幾點,或許可以當成guide line:


1。 如果 mail list裡有超過5個人以上,請先考慮你發這封信的立場,你要跟大家說什麼。


常見的情況是:不知那裡來的End user 發出一封信:救命丫,我的資料怎麼丟出去就不見了!然後這封信連CIO和大PM都在loop 裡,我看了實在啼笑皆非。先不管發信者的什麼資料不見了/丟到那裡不見了,為什麼沒有先尋求1st line support,有沒有看看自己發這封信的立場是什麼?為什麼不先釐清發生什麼事?如果沒有辦法解,再往上 high light,這樣才對,不是嗎?


是,很浪費時間沒錯,但是這是大組織運行的方法。


2。如果己經 loop 超過了5次,請確認是否大家都有 follow 最新狀態。


這個也很難,因為我們無法確認是否大家都在同一個頻道上,常見的情況是:有人落後在 n 封信之前的內容,拿這落後的內容再去和其他不清楚狀況的人討論,然後又再拿這個討論的結果回報,這種事是隱形的可怕,原本大家都已經往前走了,但是因為如此(要是落後資訊的人又是個大嘴巴,愛講話,亂討論),我們可能需要再去澄清(要是,有人的天性就是很難接受和第一次訊息相反的資訊,這個就要花更多力氣了),為什麼,專案會進一步退兩步,想想這個問題吧。

如果可以,能夠大家站著開會(不要坐著開會,我常觀察到一個會可以開個2小時,但是大家都在做自己的事....),或是能通電話當然是最好的方法,等到確認大家的理解都一致了,沒有異議了,再利用Email告知大家結論。

Email最好就是經過深思熟慮,發了不會再改,要是改了的話就要請大家吃下午茶這種決心才能使用。

您覺得呢?

2012年7月7日 星期六

What is good project? What is good consultant?

從事Consultant己近8個年頭,最近常常在思考這幾個問題:

什麼才是好的Consultant?
什麼才是一個好的Consultant應該具備的特質?
怎樣才是好專案?
怎麼才是組成一個好專案的要素?

或許以我這個資歷來談這個問題,過早了點,那就當成我現在支字片語的記錄吧!

我工作服務的範圍,呃...有點難說明白,以從事這行的人稱這類工作為 Basis。

不清楚Basis的工作內容嗎?我有個很好的比喻,我們的工作就像是替飛機場舖跑道,飛機跑道不能像一般馬路那樣,允許厚度不夠(反正有磨擦力就好)、允許坑洞(如果有個洞,人或車子閃一邊去就好)、允許三不五時修補,同意嗎?飛機跑道不行這樣,飛機跑道應該採取高規格,原因就是在跑道上運行的不是汽車、不是摩托車更不是行人,飛機


所以,我會要求自己把飛機跑道舖好,不能有坑洞,如果有坑洞應該追本溯源把洞補起來,有鴿子我會去趕鴿子,因為鴿子會防礙飛機起降,嚴重點還會引發飛機失事,跑道上應該具備的任何東西,像是起重機、拖驛車、載乘客的巴士,Basis也會準備好,至於每樣設備的操作,操作每樣設備應該具備的知識、技術,那就是其他工作者的工作了。


但是,很多時候,Basis會需要去了解起重機、拖驛車、載乘客的巴士怎麼操作,因為這些東西,是在跑道上運作的,如果他們運作起來卡卡的,我們就需要去協助釐清工具失常在那裡,對我來說,我一點也不介意學習怎檔事,但是合作的過程,就可以看出,什麼是一個好顧問應該具備的特質。


這個特質,只有一個,沒錯,就一個:態度。


態度可以從人的眼睛看得出來,當工具不按照原來的方法運行時,他的眼睛閃耀出來的不是害怕,是好奇。

好奇,促使好顧問 Ask smartly, Research entirely, Do carefully, 身為basis的立場,能和這種人共事,是很愉快的,因為我們會從他們身上得到知識和活力,就算下次又冒出新問題,我們兩造人等一定是摩拳擦掌,準備大展身手!


以這樣子的態度合作共事,就像是經歷一次愉快的飛行,很讚的飛機(Software)、很強的機長(PM)、很專業的空中服務人員或地勤人員(Consultant),我們一起合作,把客戶送到他們想要去的地方。


兩年來的專案,接近尾聲了,這個過程中,我學習到好多好多好多好多,上手或不上手的工作,都各玩了一年(謝謝老闆們的信任),雖然在這個案子裡,沒什麼好事,不過現在回想起來,還好遇到的都是鳥事(如老闆說的:不是火坑就是糞坑),我會繼續把專案的心得記錄下來,也會繼續努力做更多有挑戰的工作。


我想,直到斷氣前,可以這樣一直努力下去,那我就是這輩子過的最充實的人了。